特色农业
近年来外冈镇深耕特色农业产业,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依托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数字化无人农场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外冈镇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一、大力推进数字化无人农场建设
外冈镇已通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形成了涉及 11 个村分布为6大板块的1.7万亩高标准农田,由7家合作社、58户家庭农场和6户种植大户集中经营,为无人农场的推广提供了先决条件。2020 年,外冈镇在全市率先启动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建设,至2023年数字化无人农场已实现了耕、种、管、收各环节无人化作业,已形成4086亩粮食生产示范区,较年度目标(3890亩)增加196亩,增幅5%。据测算,数字化无人农场收益率比常规生产方式高出5%,人工成本降低55%,燃油成本降低15%,亩均效益提升5%。与此同时,全国首个“无人农场”区级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建设技术规范》由区政府批准后发布。2024年计划实施6023亩数字化无人农场建设,力争至2024年底形成万亩规模的数字化无人农场。
二、大力推进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建设
截至2023年外冈镇已成功创建了上海绿望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泉泾基地)、上海绿望蔬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杨甸基地)、上海百蒂凯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近832亩示范基地的蔬菜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了59%以上。通过“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的创建及引领,有力地推动了片区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蔬菜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提供重要保障。
三、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
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稻鳝共生、稻虾共生等多种种养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让农田实现了提质增效。在2.5万头生猪养殖场即将建设一个废弃物处置基地,在减轻猪场排污压力的同时,将粪污和水稻等秸秆综合利用,制成固体有机肥,既提高还田利用率,又清洁生态循环,更能提升大米品质。2023年我镇顺利完成了全年1.56万亩的粪肥还田任务,还田质量和效率较往年提升明显,初步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化肥减施增效、提升地力,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四、稻米全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
在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内建设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外冈稻米产业链建设项目”,对辖区内冷库、室外筒仓设备以及烘干中心相关设备进行升级,建成1500吨规模恒温粮仓,解决了粮食高品质保存难题,为优质稻米的周年供应提供重要保障。打造镇域内优质稻米全生态产业链,做精做优“外冈大米”品牌,依托“带着爸爸去种田”“网络微商”“冈湾直播”等各类线上线下载体,带动大米销售,提升合作社产品附加值。2023年,“外冈”大米在嘉昆太、市、区多项优质稻米品鉴评比中获得金奖。
五、大力发展蜡梅特色产业
外冈镇以钱门古蜡梅及周边农户庭院蜡梅为基础,大力发展蜡梅规模化经营,成立了“嘉定区蜡梅研究所”和“外冈蜡梅名师工作室”,注册了“外冈”牌蜡梅商标,摸索和掌握了一套蜡梅鲜切花生产、小盆景修剪、种苗繁育等技术,推进了外冈蜡梅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
围绕外冈镇蜡梅生产基地,在现有的以销售蜡梅鲜切花和蜡梅盆景等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蜡梅园的观光休闲功能。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观光游览与采摘园相结合,生产示范基地与辐射带动农户种植相结合。形成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经济产业链。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外冈镇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外冈模式”。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