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办法总比困难多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这个春节变得“不平凡”,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外冈镇村居干部放弃与家人的团聚,“逆行”而上,冲上防控最前沿,用实际行动筑起了坚强防线,诉说着一个个暖人的战“疫”小故事……
制定村规民约 “老大人”奔走相告
连日来, 一张张张贴在乡间小道、一份份捧在村民手中的“万众一心严防控——望新村疫情防控村规民约”,在望新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抗疫“风景”。
“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防疫村规民约,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大家一起自觉扛起防疫抗疫责任。今天就辛苦各位‘老大人’把我们的宣传单分发到村民家里……”在望新村老大人活动点,村党总支书记邢曦洲把一叠宣传单交到了负责人戴建明手里。“好的,今天我们一定把新的村规民约送到每户村民和出租户家中。”接过宣传单,戴建明就和其他“老大人”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
“房东租客一根绳,责任担当齐进退。返沪人员立申报,隔离期内不乱跑……”疫情发生后,望新村紧急制定了新版的村规民约,就是想在增强村民防疫意识的同时,做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民防疫。虽然没有华丽的语句,也没有法律层面的约束,但它牵动着全村村民和租客的心,汇聚了村两委抗疫的坚强决心,体现出村民防控疫情的高度自觉。
这边,村民们在“村规民约”的倡导下,自觉开展居家防控、自主隔离,另一边,“老大人”们也自发对邻里重点地区返沪人员进行一对一监控、多对一督促,聚集劝散,闲逛劝回,紧紧扎牢基层一线防疫的篱笆。
“老大人”是嘉定农村对长者的尊称,指阅历丰富、热心公益、办事公道的老人,是外冈镇开展基层自治的重要力量。疫情发生后,“老大人”们纷纷请缨,加入抗疫防疫的一线,有的开展上门宣传,有的在村居出入口协助登记、测温,有的还奔赴道口等一线岗位,成为外冈镇防疫抗疫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1+3”模式 织密社区防疫网
外冈景苑是嘉定区最大的农民安置基地,入住居民近10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在集中返沪的日子里,社区启用了1套智能化设备(可视测温热像仪)和3张告知书(重要通知、隔离封条、隔离告知书),让社区防疫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考虑到景苑社区的大人流量,外冈镇为其配备了一台可视测温热像仪,安置在小区的唯一出入口,利用智能化手段把好居民出入关。可视测温热像仪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精度较高、能有效避免近距离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大提高了门岗测温精准性和安全性。
“我们自主开发了线上登记平台,每个租户回来之后,都能看到张贴在门上的重要通知,直接扫二维码填报登记信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接触。”景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梅琴还告诉记者,她们把小区80栋居民楼划分成20个网格,分别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楼组长“承包”,社区根据后台汇总的信息对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张贴抗击疫情居家隔离告知书和封条,并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等协助开展测温、买菜、充气、购物等一切事务,确保大家都能按规、安心渡过隔离期。
“三卡一证”分类管理 村民人人都是志愿者
“我们村里原先有4000多个租客,现在陆陆续续回来了1000多个,必须做到一人一卡,这是通行证。”在甘柏村,村党总支书记王美华指着整齐堆放的红、黄、绿三色卡,“车辆出入证也是一车一证,外来车辆想途经我们村里,也会被我们的志愿者劝返。”
绿卡是未回上海和隔离期满的租客,黄卡是正在隔离的租客,红卡是重点地区返沪人员,每个租户回到甘柏村,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村委会登记“领证”。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甘柏村借鉴了银行的“柜面式”服务,“关门隔窗”,并安装了扩音器,由工作人员分发号码牌,租户叫号办理登记,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接触。
“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村里人人都是志愿者。”王美华告诉记者,村里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哪家租客回来了、哪家新来了什么人,乡里邻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你们去村委办证了吗?”“两个人只有一张证,你们只能出去一个人”“你手里的是黄卡,还在隔离期,请马上回家居家隔离”……全民志愿者的模式,也为甘柏村的安全戴上了“金钟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