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团有大能量,她用多“面”非遗打造多彩世界
比一元硬币还小的“奶黄月饼”、娇艳欲滴的“玫瑰”、仿佛能闻到香味的“长寿面”……五颜六色的面团,经过一双巧手的捏、搓、揉、掀,就能够成为活灵活现的面塑艺术品。近日,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第十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8个项目入选。外冈镇的“面塑”也位列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申报人倪放华的面塑世界。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可以说是属于中国人的“雕塑”。倪放华一直对面塑很有兴趣,2016年时得知有机会能向马家面塑传承人戚依平学艺时,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意外的是,虽然她是“半路出家”,但却展现了出色的天赋,“我平时就会比较注意观察事物的结构、光线阴影、色彩分布,这对上手制作很有帮助”,倪放华告诉记者。
在几年的不断摸索中,倪放华将从传统面塑中汲取的技巧与潮流相融,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从推广垃圾分类的“四色迷你垃圾桶”,到以抗疫为主题的“上海医疗队”“严防死守”以及为祖国71年庆生的“国庆面”等等,在她位于兰郡社区的家中,摆放着的各种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她技术日益成熟,更能从中看到时代变化的痕迹。
不但玩的了“时髦”,倪放华也没有忘记传承非遗的使命。村居、学校、阳光中心,她将对学习面塑的种子撒在外冈各处,小孩子将面塑看作是新鲜的玩具,老年人则在制作面塑中收获了童年时的快乐。倪放华说,面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应该被遗忘,在传统节日里,她也会提前构思,做出应时应季的作品,配合节日宣传推广面塑技艺。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财富,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倪放华的面塑世界里,她用指尖刻画栩栩如生的作品,更在心中不舍匠心精神和传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