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这个外冈的老店铺还在营业,你去过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关于过去的长长的清单,里面写满了那些年的回忆。时代洪流下,一些曾经熟悉而温暖的“附近”正在消失,也有一些还在坚守,跟着小编寻找那些脑海深处的回忆~
阿英理发店
起落之间,完成“头等大事”
外冈葛隆老街里藏着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它的故事如同村口那几棵老银杏般根深叶茂,见证着岁月更迭。
理发店的主人叫张娣英,今年已经87岁。理发店没有招牌,只有玻璃上简简单单的“理发店”三个大字,周边的村民都熟稔地称它为“阿英理发店”。店内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几张旧木椅、一面斑驳的镜子和几件简单的理发工具。唯一的一把老式理发椅也已有几十岁“高龄”,斑驳的油漆是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
张娣英29岁踏足理发行业,年轻时,她为了学习理发技术,独自一人去上海市中心区学习。“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去学艺的路途遥远又艰辛。”张娣英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感慨道。
手艺学成后,她便在葛隆老街南边开起了理发店,后来把店搬到老街中段的位置,一开就是50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给乡亲们理发,看着他们满意地离开,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提起干了一辈子的理发事业,张娣英充满自豪。
“老底子要时髦,都流行烫头发。”提起早些年理发店生意红火的时光,张娣英的记忆鲜活起来。从小卷烫到波浪烫,这家小小的理发店让农村女性也能紧跟城市流行趋势,不断变换的发型见证着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上世纪90年代以后,店里的生意慢慢没那么火爆,年轻人们更愿意去新式的理发店,常来光顾的客人以中老年人居多。除了附近的村民外,一些已经搬家的熟客也会大老远跑来找她剪发。
“想怎么剪呢?还是老样子吗?”张娣英轻柔地为前来的顾客披上一条干净的围布,防止碎发掉落。紧接着她拿起梳子,从顾客的头顶缓缓梳下。随着“咔咔咔”的剪刀声响起,一簇簇头发掉落,张娣英开始不紧不慢地修剪发型。
尽管已年过八旬,张娣英依然耳清目明、精神矍铄。在她精湛的手艺下,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都能收获整洁而富有个性的发型。更难得的是,多年来,她的理发价格还维持在10元一位。
张娣英习惯一边理发,一边与顾客拉家常,从家长里短到村里的新鲜事,无话不谈。店里的一角摆放着几条板凳,每天下午,街坊邻居们都会来店里面嘎三胡,聊上几个小时,直到店铺关门。小小的铺面常常洋溢着欢声笑语,对于许多村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理发,更是对往昔时光的一种怀念。村民们都说,只要老人还在,这份老手艺就不会消失,这份温暖和人情味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每一家老店铺
都有带人穿越时光的魔力,
时代不停地变迁,
不变的是热气腾腾的生活。